2008的國際紀錄片雙年影展,
我很喜歡的影展,很開心它是辦在台中,
讓我可以看到許多不同類型的紀錄片,
更多是難得一見的國際的紀錄片。

2006年我看了10場15部片,
2008年看了13場15部片,
還滿驕傲的紀錄~

上一屆純粹是依照想看的議題來挑片,
有時候內容沉重,一天看下來有點頭昏眼花,
所以今年的片單除了配合時間之外,
會搭配一些比較容易共鳴或是簡單的議題,
(一些生老病死這種常見的議題,反而可以展現導演個人對世界/生活的想法,所以觀影者好像在和導演對話~)

今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紀錄片是一位日本導演想田和弘的「精神」,官網上這部片是介紹是:
「為什麼要拍我們?」導演回答,因為精神病患與社會彷彿隔著一片簾幕,他希望以此影片一窺簾後究竟,於是有了一部充滿人情義理味的紀錄片。導演果然安安靜靜地在一旁觀看老醫生如何善解人意地關懷和安撫他的病患,也聽到病人如何娓娓說出自己的病症和重入社會的渴望。穿插其間的,則是醫者和患者為求取生存空間的艱困。

「所謂的瘋子常成為健康人士好奇、驚奇、取笑的對象。健康的人和精神病患之間似乎被一張透明的屏幕隔離開來。大部分人認為精神疾病的世界與他們的生活無關,但我覺得這情況有點不對。事實上,正因為現代社會充滿了壓力和孤獨感,沒有人能真正與精神病撇清界線。《精神》不刻意傳達訊息或做宣言或做結論;我只想拍一部跟宣傳片完全無關的電影。如果觀眾能提出自己的觀察、想法和問題,那將是我莫大的喜悅。」—想田和弘

導演有現身影片播映完的作談,他說他刻意模糊地正常人與病人的界線,他在拍攝時也不會去問他們是不是病人或是生什麼病,他說分不出來哪些人病人哪些是工作人員,(是阿,這其中的界線本來就是模糊的)導演還分享他在拍片的時候,妻子也一起工作,然後導演妻子就說她也要去掛醫生的門診,導演就說:「那我也去拍..」,妻子回答說:「不要,我就是要跟醫生抱怨你….」很可愛吧~
我在看這部片的時候除了看到導演呈現的豐富的精神病患的世界,我還懂了導演這樣拍的原因,而且覺得這群飽受歧視與污名的人,就是要這樣拍才是讓更多人認識這群人豐富的面貌,看看病人在日常生活的樣子,如何與病共處,不然主流媒體所呈現的病人/一般人對精神病人的印象都是發作時暴走的樣子。

由於有接觸精神病人的經驗,讓我對於導演拍攝的方式非常的認同,覺得這是一部了解精神病人世界非常難得一見的片子。讓我看完之後馬上打電話大力推薦叫ching可以去看,她目前正從事於相關領域,她說她看完之後相當感動,當自己的工作逐漸體制化表格化,看這部片能夠再喚回一點熱情…

導演在留言牆上留下對於紀錄片創作之於他的意義:
Documentary filmmaking for me is a dynamic process to examine
and express my own subjective view of the world so that
I could share it with other human beings.

這段話我也很喜歡,導演認為紀錄片表達的是他主觀的看法,是阿,其實大家都是主觀地看著世界的,這是很重要的前提的看見,好像有一派的說法是紀錄片是比較客觀的,這或許是為強調有別於帶有偏好的主流媒體,但是創作是件主觀的事。我在另一位台灣紀錄片導演吳汰紝的訪談中讀到,這幾年他努力地學習理解別人理解世界。我想一部紀錄片或是影片要能引起許多人共鳴,它的觀點不能是狹隘的,必須是經過深刻的認識與理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ng99 的頭像
    jung99

    jung99的部落格

    jung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